查看原文
其他

“湾区渣男”如何刷新了美国亚裔男性的负面刻板印象新记录

木子立风 美国华人杂谈 2022-06-19


靠谱的新媒体不多,请关注美国华人杂谈

作者 | 木子立风
全文共 4989 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编者按:最近,华人谷歌员工于某在妻子邓某身患癌症期间及去世后的种种行为传遍了北美华人圈;根据北邮校友会、于某和邓父母的声明,确认于某实行了拒绝照料患病妻子、迅速寻找新妻子、退墓地、违背死者意愿将骨灰放置路边、享受亡妻父母的免费育儿服务、报警驱逐亡妻父母等行为。该事件迅速点燃互联网,“湾区渣男”看似偶然,但这似乎是流行文化和华裔男性刻板印象的再次加固。


“湾区渣男”在社交媒体发酵之后,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些支持于某的言论,表示是“女拳”的受害者:


“因为于某,我们都被打上了‘渣男’标签!”

“今天湾区华人女性都在难为丈夫!”




还有很多人开始攻击湾区男性,甚至责怪美国华人,对硅谷的工程师发表仇恨言论:


一位称自己在硅谷生活了十年的美国博主,表示“一代移民学不会美国的freedom 和 democracy (自由民主)”


这些尖锐刺耳对华人的批判让“湾区渣男”事件更加火爆,一些“理工男”和“刷题家”们成了被重点辱骂对象,这些华人男性辩解“我们无辜躺枪”,他们错了吗?如果错了,哪里错了?


“湾区刷题家”的尴尬生存空间:

无法获得白人男性特权


“湾区渣男”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和美国同步的流行文化标签“Tech Bro”,席卷了整个简体中文互联网。这个词汇是继“码农”、“北美猥琐男”、“小镇刷题家”和“硅谷民工”的嘲讽之后,又一个针对科技行业华人男性贬义的标签和刻板印象。


对许多湾区居民来说,美国“Tech Bro”有特定的形象: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通常是白人,一些印度人也算,他们穿着Patagonia的羊毛背心,上面印着公司标志。聊天除了高薪工作、比特币和骑自行车之外,没有其他话题。这群美国男大学毕业生里目睹过2008年金融危机,观察到美国科技行业的迅速增长,放弃在华尔街寻找财富,选择涌入湾区从事高薪工作。


美国主流流行文化中的Tech Bro,往往是白人男子


在Weird杂志中,如此描述“Tech Bro”:


亚马逊的CEO贝索斯或者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已经算资本家,所以绝不可能是“Tech Bro”;“Tech Bro”往往只是普通员工,比如24岁的初级工程师;但Snapchat的创始人埃文-斯皮格尔(Evan Spiegel),在2014年成为世界上最年轻亿万富翁,当时他给斯坦福大学兄弟会的兄弟们发了几封邮件,内容包括 "希望昨晚至少有六个女孩给你吹箫",这种没有超越男大学生低级趣味的表现,也让他成功跌到“Tech Bro”之列。


邮件原文


“Tech Bro”之间聚会时浮夸的吹捧对方,充满了“表演性的男性友谊”,喜欢彼此互称“x哥(Bro)、x总(Chief)、x帅(Captain,Champ)外加一个大佬(Boss,Big guy)”,但是又要打扮成“随意平和的中产阶级”,在旧金山本地人眼里,“Tech Bro”们冷酷无情,扼杀了旧金山的精神文化;是推高旧金山物价的罪魁祸首,生活方式诡异、对人文的无知正在把旧金山变成文化荒漠。


美国tech bro懒人包,大厂理工大校,一般是白人或印度裔,但是基本上没有黑人,亚裔不算


湾区在财富和移民涌入的时候,二次确认了年轻白人男性和男性拥有巨大影响力。虽然这些男性不一定歧视女性,但他是弥漫在科技行业的“水浒好汉帮”里,哪怕自己有个女儿,对主动抗击科技领域的厌女文化和性骚扰感觉没什么义务。与之对比的是湾区女性时常感觉自己是二等公民。而亚裔男性因为其“阴柔、内向和温和”的刻板印象,在美国主流中被认为不够“阳刚有毒”,一般不会被认为是“Tech Bro”。然而在亚裔社区内,“刷题家”的标签和“厌女”标签高度相关。



而在科技产业全球化的带动下,讲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的中产华人在湾区刷题、求职、移民和成家;自90年代起,他们前赴后继的赴美,哪怕“有点卷”,湾区对高新科技产业对人才来者不拒。亚裔一二代男性移民奔赴白人科技公司打工,活成了电视剧《硅谷》里常可被忽视,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亚裔“刷题家”的刻板印象中弥漫着对亚裔男性的种族主义歧视:他们和白人“Tech Bro”辛勤劳动,最大痛苦是漫长的移民手续,以及印度同事打破亚裔种族主义“竹子天花板”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年长的喜欢在未名论坛上抱怨,年轻的则在一亩三分地吐槽,他们喜欢在Blind讨论工资。


美剧硅谷中对东亚裔科技从业者的刻板印象,有口音,诡异,没有魅力所以被开除“bro籍”


他们实现了经济成功,房子可能价值四百万,靠公司股票实现财富积累,他们甚至有意识去向白人“Tech Bro”户外滑雪的爱好和消费习惯靠拢,然而“亚裔男性”的固定身份身份地位,往往永远被视为无法获得白人男性特权。年纪大的会自定义为“中国人”或“华人”,年轻一些则反思自己算不算“美国亚裔”。



“刷题家”或“码农”在流行文化中就仿佛丁真的反面:他们得意于藤校学位和科技公司的厂牌,永远自豪忠于庞大的机构和体系,很多时候还被贴上一些诸如:屈服白人、油腻、对亚裔女性有报复性的“有毒男性气质”、厌女、随波逐流、追名逐利、穿的保守老土等负面标签。不论是“Tech Bro”还是“刷题家”,他们和“金融男”相比起来更像搞笑小丑,而不是“大反派”。


Emascualtion of asian men 亚裔男性的去雄性化,图源:thebolditalic


直到出现了“湾区渣男”。


我在工作中争做一个白人喜欢的华人

回家就刷新了亚裔男性的负面刻板印象


“湾区渣男”似乎是一个典型的在社区外获得美国肯定,从事白人工作,住进白人小区,严格达到美国白人要求的“模范少数族裔”;但是回到没有美国完善司法体系监督的家庭结构中,在没有白人的监督状态下,他以法律为最低点要求自己,甚至明白如何运用司法体系为自己获得最大利益


于某的雇主谷歌因他他的一切行为也合理合法,并未对他采取行动;但该事件在美国社交媒体Tiktok和Youtube进行广泛流传,不会中文的全球网友也在谴责他:



“别谈钱了,他,居然,妻子去世9天,之后,找了个新老婆?而且他们已经结婚二十年了?”

“为什么他觉得自己比死者父母更值得拿那笔钱?”


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希望有于某这样的伴侣、孩子或父母;于某非常清楚美国民事法律、移民法和如何保护家人权益,在工作中是一个管理层,但拒绝使他的能力照顾社区”;于某有能力和财力执行亡妻遗嘱,但选择不执行



犹他州公开结婚记录:https://www.utahcounty.gov/dept/clerkaud/MarriageLic/MarriageLicense.asp?sv_recnum=1979604


按照一个正常社会期盼的完美丈夫,他可以在疫情中照顾妻子、帮忙执行亡妻遗愿、因担心成为单亲爸爸学会照顾儿女、安排两位将近80岁老人回国,甚至可以利用法律知识帮助亡妻的岳父母(美国公民父母)获取一定社会支持和补助;在他的声明中,他理直气壮的推掉了这些责任。


相比之下,于某选择积极成立新家庭, 且根据邓父母声明,于某称“把骨灰放在家门口路边”是美国习俗、或者处理骨灰的时候,以“在美国买墓地”为理由,拒绝按照亡妻遗嘱执行遗愿。还在2021年6月13日拿到亡妻死亡证明两周,于7月1日迅速与犹他州与从中国新妻子迅速远程结婚;并后于2022年3月14日以“家暴”起诉邓父母。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美国家庭,邓父母没有语言障碍,家庭结构属于“原子家庭”,可以起诉获取部分补偿金以完成女儿遗愿;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一个普通中国家庭,于某在社会压力、养老压力和中国民事法的范围内,也需要给老人提供经济补助。然而恰巧,这件事就发生在中美之间。


而这件事情幸运的是,移民社区志愿者、教会、北邮校友会和自媒体作为最后一道社区防线,在帮助死者和死者老人争取利益。华裔社区,已经受够了。某种程度上,于某努力获得了白人的事业认可,但在家庭中完全不作为;以"美国 = 合理"的想法向亡妻父母合理化把骨灰扔在路边,对“社区族裔责任”不做处置,急于摆脱单身、“没有吸引力需要从中国找妻子”、唯利是图,不善待妻子,这都完美和对亚裔男性种族主义中描写的“黄祸亚裔男人”如出一辙


于某所作所为的能引爆网络,成为了一个新的互联网传说,是因为我们对“于某”一类“刷题家”、“北美猥琐男”等符号的熟悉,他无疑又刷新了“刷题家”、“亚裔男性”和男性家庭角色负面刻板印象的恶劣程度


“湾区渣男”是历史重现:

亚裔男性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双重身份


在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中国大陆普通人,尤其是男性,被给予全家的厚望,被鼓励远渡重洋,“刷题”和“内卷”似乎是一代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按照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大师和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国家精英》分析,“刷题家”能有效从中国教育体制中获得“文化资本”,哪怕在没有金融男的“经济资本”的情况下,可以在美国实现社会阶级的晋升,获得本来在中国无法获取的“经济资本”,着实也能让大部分无法出国的男性同辈肃然起敬。


布尔迪厄的研究


但是自2015年起,“理工男”晋升“刷题家”的道路引发社会大量反思,他们在美国获得身份和事业的成功,但这些成功似乎依然无法填补身份的割裂感。成为管理层的知乎大V曾勃所带领的“勃学”和“失败学”表现这一社会变迁,不论是一亩三分地还是未名,亚裔男性依然在美国被视为“单身”、“工具人”和边缘人,他们感到沮丧和气馁,在湾区很多华人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顶尖高手,但是他们不敢相信一辈子所奋斗的梦想似乎走到了尽头;一位受访者认可了对亚裔“永久外国人”的种族歧视标签,并表示自己永远不会真正成为"美国人"


“我肯定会在美国继续升华,因为在这里住了很久,但是我依然被当作外来者。我无法完全忘记祖国,无愧为中国人,我是亚裔,但我活在中美中间。”



“湾区渣男”无疑再次把亚裔男性被去性别化(Emasculation of Asian men)、被污名化的伤疤重新掀起。早在19世纪,大量华裔单身男性先因修铁路来到美国,他们被禁止和白人女性通婚;后来他们转入了利润微薄,白人不愿从事的餐饮业或洗衣业,当时这些行业主要是女性从事,因而白人男性时常嘲笑,而亚裔男人自此被打上了“便宜苦工”、“不性感”、“万年单身”的标签。随着时间发展,“书呆子”、“无情”等特点也加入其中。


当“湾区渣男”从美国湾区辐射到中国的时候,各个北美的微信群、论坛和线下讨论都炸了锅,从传播学上而言,他几乎完美坐实了那个传唱百年,当代中文互联网加美国种族主义视角下书写“懦弱鸡贼”的亚裔男人。所以,这期间,还有不少声音的确在重复白人对我们的贬低和猜测的声音:“硅谷集合了最像机器人的人类!一代华人移民学不会自由民主!只有自私!”;


白人矮化亚裔男性的插画,在种族主义制度下亚裔男性没有就业自由,白人讽刺亚裔男性什么都愿意,“中国护士”,“中国女仆”


虽然于某事件几乎没有英文详尽报道和法律评论,但是亚裔二代大多赞同于某在以美国的标准而言并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而北美华人女性掀起了一阵“设信托、听讲座”的热潮。而于某产生的公众舆论不止涉及家庭和责任,他还提醒了亚裔男性在美国经历的种族定性挫折,大部分亚裔男性已经在努力摆脱负面刻板印象,但是于某所代表的“白人或美国不会反对的亚裔男人”,从古至今的历史屈辱感,于某加深的负面刻板印象他们感到愤怒,他们无法反抗,这些挣扎似乎正多种形式在每个微信群咆哮和尖叫


而很多热衷坐实白人书写的 – 无情自私亚裔“湾区渣男”们已经蠢蠢欲动,他们选择拒绝重新面对个人身份的定位,依然拒绝承担社区责任,可悲的通过防御性“爆料”为于某“澄清”,或而用“女拳”责备唯一自己敢欺负的华裔女性,以被动方式沿袭不平等、转移矛盾和污名。在华裔女性视角来看,部分亚裔男性还时常扮演了和外界一起压迫自己的角色,比如“湾区N号房”事件中鲜有其他华裔男性站出来为受害者维权。


在华裔社区内部,男孩保护女孩很少,男孩代替白人男孩欺负女孩很多


移民生活不易,生活在中美之间我们的确有最多机会,但同时承担着最大风险,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做最多,也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华裔正在更多进入主流,在餐饮、法律、教育和科技领域,在帮助美国解决问题,华人移民社区摆脱“湾区渣男”里有很多历史伤痛,要摆脱这些伤痛都需要耐心、勇气和实力,而这一过程在未来恐怕需要时间。


最后,回到我们自己吧,“硅谷渣男”事件后,我们不能再轻视自己,不该再有于某,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北邮校友会、死者大学的女同学和华人女律师Joanne Zhou,我们集会、组织志愿者帮助老人和受害者,谴责于某;我们该相信并记住善良正义的声音,这些力量是华裔社区立足于美国百年的坚韧和勇气,提醒我们不论何时,都要做一个不卑不亢堂堂正正的人。




相关阅读:


曾经写下判词“总统不是国王”的她,将成为首位黑人女性高院大法官


那个挑开美利坚立国精神脓疮的华人,被写进了美国法典


事实核查:普京女儿在法国的别墅被人占据


李尤娜或是高慧民,很可能是替 “我” 而死的


在纽约汹涌的袭击亚裔潮中,他们说:“我们需要重新获得安全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